一部電影一部劇,甚至一本書,是HE還是BE,從來就是很主觀的事情。

我曾經看過一個系列的YA小說,最終,女主角並沒有跟兩位男主角中任何一位在一起,

在論壇上,接近九成的讀者都給書寫上劣評,批評作者不敢得罪兩位男主角的飯群的任何一方,逐寫下那樣的結局。

"Life goes on as it was before. The state of the ending exactly reflects and portrays how life, in reality, is, and I really appreciate it. It's true that me being Team Christophe did not get the ending that I wanted, and still want. But Dru is only sixteen. Who knows what she'll do when she matures even more? And that's life. People stay and people go, and the world still continues to revolve. The ending is very, very meaningful and, if I am honest, I don't think many YA fictions ever achieve that."
—節錄自我當時的書評

不完美,才是最完美。

同樣的,我欣賞《建築學概論》的結局。

瑞妍跟勝民在一起又有誰不想?

可現實是,勝民不可能為了15年前的一段初戀而放棄現在。

這就是現在,跟過去的分別。

兩者都會讓你痛,兩者都能影響你現在跟未來的決定,

可過去的,縱然你多想把它(再一次)捉住,它終究是過去了。

因為錯過,所以遺撼;

因為有遺憾,所以會從中學習。

沒有這個「錯過」,或許,現在楊瑞妍錯過的,會是她爸爸跟她餘下的日子。

不論你喜歡結局與否,那淡淡的傷感,早已告訴你答案。

坦白說,我了解人們都想要HE的心情,

有時候,看電影好、劇好,書都好,進入了那空間,你可以暫時忘掉生活中的不愉快、不如意,

過程多艱辛、多痛苦,至少,結局是美好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都喜歡HE。

可《建概》怎麼也稱不上是BE吧,至少在我而言它不是。

初戀為什麼難忘?

因為瑞妍好、勝民都好,初戀來不及發生就結束了。

沒有人可以保證他們15年前,甚或現在,在一起了,就一輩子。

Life is all about taking chances.

雖然不能把《建概》很乾脆的列入HE或BE,畢竟正如我一開始所說,這種事情很主觀,

可純粹以結局「好」、「壞」來判斷一部作品的好壞,會不會太過自以為是了一點呢?

畢竟,如果一位讀者、一位觀眾,在乎的是結局的那一剎那、那一瞬間,

同樣的,你也可以把焦點放在過程中美好的一剎那、一瞬間,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